世界快资讯:债务拉扯之后,“美债”欠的也要开始还了

2023-06-07 17:57:50 来源:浙江日报

潮新闻 孙一鹏

经过“极限拉扯”后的美债违约问题,似乎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解决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当地时间6月3日,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关于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和预算的法案,这也是自二战结束以来,美国第103次调整其债务上限。

就当白宫还在因两党在债务问题上达成一致而庆幸“扭转了一次经济危机和经济崩溃”时,一团新的“乌云”正悄然出现在美股市场上空——市场可能出现“严重的流动性紧张”。

几周以来,全球多家咨询公司一直在为市场敲响警钟:债务上限僵局的打破有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突然枯竭。

什么是“流动性紧张”?这又将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?

“小金库”不够用了

想了解清楚“流动性紧张”是什么,就得明白什么是“流动性”。通俗地讲,这一概念一般指的是市场上资金的供求情况。

当市场上资金充沛、利率较低时,市场各个主体间“手头”能用的钱变多了,货币流通速度与活跃程度也较高,则将其视为流动性充足。与之相对的,当市场上出现“钱荒”时,也就可能会出现“流动性收紧”的情况了。

由此可见,流动性对于任何健康市场的正常运作而言,都是必不可少的。没有足够的流动性,市场交易就很容易出现功能障碍或无法有效执行。

此次美股市场上可能出现的“流动性紧张”,还要从此前的债务违约说起。

今年1月份,美国政府便已达到了31.4万亿的债务上限。为了不让债务压力持续上涨,美国财政部便动用了自己的“小金库”,通过使用2023年机动资金的方式维持美国政府的正常开支。

这一花便是将近5个月,直到两党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。

从数据上看,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账户资金已经从今年早些时候的5726亿美元,下降至5月30日已不足400亿美元。

随着债务问题的阶段性解决,美国财政部填补“小金库”也将提上日程,补缺的一大手段便是向市场投放大量短期美国国债。多家咨询公司预测,到今年8月底前,大约会有近1万亿美元的短期国债涌入美国市场。

如此大规模的债券涌入,市场吃得消吗?

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伟告诉记者,从短期来看,发生“流动性收紧”风险的概率确实存在。

马伟认为,考虑到今年以来发生的美国银行业危机,银行持有的准备金规模已经有所下降,如果财政部突然大规模的发行债券的话,其高利率、低风险的特点将会吸引银行储户购买,这也就意味着抽走了更多的银行准备金,那么市场的流动性枯竭的问题也就随之浮现了。

“超前消费”还好使吗

这已经不是美国财政部的“小金库”第一次需要重建了。

近十年来,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账户共经历过四次上涨,分别对应2015年以来四次美国债务上限协议的达成。尽管从此前四次的历史数据来看,美国财政部在补充“小金库”的同时,并没有引起较大规模的流动性问题。

但历次没有,不代表这次也不会出问题。

一方面,由于此前已经出现的银行业危机导致存款大量的从银行账户流出,如果此次发行的债券如果购买的“主力”仍然是银行储户,那么流动性出现问题则不可避免。

另一方面,与此前不同的是,过去几次并没有如此大的“窟窿”要补。像2018年2月债务协议达成后的3个月里,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账户余额只上升了约2千亿美元。

面对此次可能发行的“巨额”债券,投资研究公司TS Lombard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Steven Blitz便指出,这将等同于抽走相当于三个月内占GDP 9.8%的流动性。也就是说,未来三个月内,美国GDP的十分之一可能将被“锁”在为填补美国财政部“超前消费”而发行的债券上。

明明已经背了一身的债,美国政府为何还要“大手大脚”?

马伟告诉记者,美国政府这是“迫不得已”。

长期以来,美国政府便在货币政策上长期采取“超低利率+量化宽松”的组合拳,在财政政策上则是一边加大财政支出,一边通过大量发债的方式来弥补具体的财政赤字。这客观上造成了美国流动性泛滥的情况。

马伟认为,经过10多年的发展,现在美国经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发展模式,当由于通胀问题不得不加息缩表时,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,如银行业危机,以及本次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冲击。

“这其实是长期实施财政货币刺激的最终后果,也显示出长期依靠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可持续。这是一个长期积累最终要‘暴雷’的问题。”马伟说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最新内容